天天速看:新华社专题报道|千年古镇檐上飞 红色石塘育心归

来源: 上饶文旅2023-06-27 12:44:16
  

6月25日,新华社客户端发表题为《党建引领古村落保护:千年古镇檐上飞 红色石塘育心归》的报道,聚焦了石塘镇在守护古村古建中赓续红色血脉,积极探索古村保护和利用,全力打造新时代红色IP,走上一条党建引领古村落保护之路。

“药不过樟树不灵,纸不到石塘不行。”600多年的造纸史,成就了“江南纸都”江西铅山县石塘镇,留下了两百栋见证历史的江右古建;


【资料图】

“唱支山歌给党听,我把党来比母亲……”由石塘镇人士姚筱舟(笔名蕉萍)作词的著名歌曲《唱支山歌给党听》,如今常回荡在家乡上空。

文脉绵延千年,纸都再添红景。今日石塘镇,在守护古村古建中赓续红色血脉,积极探索古村保护和利用,全力打造新时代红色IP,走上一条党建引领古村落保护之路。

↑修葺一新的“芝阳会馆”是石塘镇石塘村标志性建筑之一。石塘镇供图

保护!保护!让乡愁有“乡”可寻

置身石塘村,就像走进了一座“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”,祝家宗祠、王家大院、芝阳会馆、抚州会馆、罗盛春、天和号……219栋明清古建筑,印证着石塘的繁荣历史。

石塘镇始建于南唐953年,自宋元起,因盛产毛竹而手工造纸不断兴起,至明代万历年间已发展成江南手工造纸中心和集散地并企及茶叶,纸茶工达五万余众。

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《中国史纲要》中,把铅山与当时的苏杭、松江、芜湖、景德镇并称为中国五大手工业区域。石塘因盛产“连四”“毛边”“贡川”“京川”等26个品种的纸张,被誉为“江南纸都”。

“如今村内仍矗立着古码头、古城墙、官圳、大小纸行、纸号等,这里的一砖一瓦几乎都和纸有关。”石塘村党支部书记郑先平说,这些建筑凝聚了古人智慧,展示着纸都文化,传递着乡韵乡愁。

↑留存下来的古宅、商号、会馆,见证了石塘曾经的繁荣与辉煌。袁思东 摄

但21世纪初,拆旧建新的热潮席卷了农村,石塘村返乡人员带着钞票和豪情,也想动手拆了老房建新房。

“保护!保护!留住先人的遗产和根脉!”在镇村干部多方努力下,村民才最终同意只进行简单翻新和改造,石塘村也因此较为完整地保持了原有风貌。

修其旧,复其形,为历史文脉赓续留存印记。10多年来,石塘镇历届党委政府将保护古村落作为“一号工程”,积极争取筹措资金2000余万元,拯救具有代表性的古建,同时推动村民主动修缮加固自家老屋。

“让村民深度参与修缮全过程,唤醒了大家对老屋的责任感和感情,达到了使村民主动保护古建筑的目的,让乡愁有‘乡’可寻。”石塘镇党委书记吴平兴说。

2014年,石塘镇被评为“中国历史文化名镇”,同年石塘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,传统古村落保护取得成效。

檐上飞“红” 为古建注入“时代光芒”

飞檐翘角、青砖黛瓦、雕梁画栋……石塘村的明清古建以赣派建筑为主体,并融合了安徽、福建民居建筑特色和浙江的园林建筑风格,江右民居特色明显。

“古时石塘,商船满埠,巨贾云集,赣闽皖浙地域文化在此碰撞、交融、凝结,造就了特色鲜明的江右民居文化。”今年74岁的石塘镇义务讲解员卢志坚说。

纸都深处藏文脉,古建飞檐扬红色。“石塘不仅历史文化悠久,而且是原闽北苏区特委所在地,黄道、方志敏等革命先烈都曾在这里战斗过,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资料,流淌着红色的血脉。”吴平兴说。

2017年,石塘村新四军整编旧址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;2021年,石塘村被列为江西省第一批红色名村;2022年,石塘村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。千年古村迎来发展新机遇。

↑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——石塘村新四军整编纪念馆,是上饶市有名的红色研学“打卡地”。袁思东 摄

“在中央、省市组织部门和各级住建部门的政策及资金支持下,石塘镇探索推行‘党建+传统古村落保护’工作机制,推动石塘村红色名村建设成规模、成气候、可持续。”铅山县委常委、组织部部长夏志强说。

保护好传统古村落,关键在党。石塘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,不断提高党在传统古村落中的政治领导力、组织覆盖力、群众凝聚力和社会号召力。

——党员先行,让古村保护“动”起来。成立党员突击队,将党员岗位设在“每一栋古建筑、每一条古街古巷、每一个项目”上;村支书郑先平常年上门入户耐心解释古建保护的政策和重要性,打消群众折老房建现代化楼房的念头,使古建得以有效保护……

——活化利用,让古建老宅“活”起来。聘请专业人士打造以“红色+古色”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基地,形成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、同心广场、红色家书馆、新四军整编纪念馆等“四场六馆”新格局。

——打造IP,让红色文化“火”起来。积极挖掘姚筱舟创作《唱支山歌给党听》的心路历程,打造“再唱山歌给党听”红色IP;大力推行“在历史发生地感受历史”的现场教学理念,吸引越来越多的集体和个人前来接受党性教育。

“石塘镇充分发挥了党建引领作用,加强了古村古建的传承保护和合理利用,守住了文化遗产的‘根’与‘魂’,也注入了新时代的‘光’和‘芒’。”上饶市委组织部副部长、市委“两新”工委书记程德冰说。

以“用”促保 赋能古镇蝶变焕新

走近石塘村,“武夷山下‘小苏州’”七个大字立即“跃”入眼帘,近处是白墙黛瓦,抬眼是青山如画,一幅江南水乡模样。

↑明清时期,石塘是赣闽皖浙交界区域的商埠重镇,被誉为“武夷山下小苏州”。袁思东 摄

“旺季的时候,一天接待二十多个旅游团,高峰时期游客近千人次。”郑先平说,旅游的兴起让2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,年人均增收超过5000元。

“古”与“红”,是历史赋予石塘的资源禀赋。石塘镇立足传统古村落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,以“用”促保,持续丰富“千年古镇、红色石塘”品牌内涵,擦亮文化名片,推进文旅融合,赋能古镇蝶变焕新。

——红古融合,联动发展。一方面深入挖掘传统古建中的红色基因,推动新四军整编纪念馆与传统村落、历史建筑的融合联动,使红色资源赋能传统文化发展;另一方面将红色美丽村庄与中国传统古村落建设规划衔接整合,构建片区和景点旅游体验环。

——提炼精品,打造品牌。将石塘红色文化提炼总结为“两件事和两个人”,打造“山歌唱响,红古石塘”旅游品牌;推出“游古镇、缅先烈、诵家书、听故事、忆整编、赏纸艺、品军魂、唱山歌、温誓词、走驿道”系列红色教育套餐,不断满足各类党建活动需求。

——丰富业态,赋能旅游。成立槐溪文化旅游公司,实施“一村一品”发展战略,整合资金、流转山林,做足“乡村休闲旅游”文章;通过招商引资、引进经营实体,打造集农耕体验、果园采摘、休闲娱乐等多功能红色农旅度假区。

……

一时间,全国各地的教育团、研学团、旅游团纷至沓来,4万多名党员、5万多名游客在古镇悠悠千年岁月中,触摸江南纸都创造的文化肌理,感悟革命先烈留下的红色精神。

站在远处,石塘镇像一幅水彩画,镶嵌在武夷山与铅山河之间,绘成了一幅“红色”炽热、“古色”绵长的乡村振兴新画卷。(袁思东)

点击文末【阅读原文】可查看原文

来源:新华社客户端

初审:黄文琪

复审:李倩男

终审:谢华杰

声明 :我们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,尊重权利人的版权,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,我们无法核实其出处,难以取得权利人的许可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。

关键词:

责任编辑:sdnew003

相关新闻

版权与免责声明:

1 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”(非商业周刊网)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

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,文责自负。

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
4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。